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又稱面肌抽搐,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后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發生,常見于女性。
術后心理護理
選擇手術的面肌痙攣患者均經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由于病側面部表情肌運動喪失,不能表情,自我形象紊亂,導致社交障礙,嚴重影響了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加之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情緒低落、焦慮。觀察患者情緒變化,關心患者,多給予解釋和安慰性語言,向患者說明本病預后大多良好,使其安心接受治療及護理,積極配合康復訓練。部分患者對手術期望值較高,術后急于求成,迫切希望通過大量面部運動來提高療效。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盡量滿足其生活、心理、社會需求,講解康復鍛煉宜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過多面部運動會導致傷口裂開適得其反。經上述措施,患者能夠以平和心態接受康復鍛煉。
康復護理
一、自我面部按摩術后第2天開始,指導患者對患側面部肌進行按摩或牽拉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肌肉萎縮,爭取神經功能早日恢復。患者對鏡用手指指腹緊貼于患側面肌做環形按摩,每日次,每次5~15min,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面肌較薄,按摩用力應柔軟、適度、持續、平穩,不要動作過大,過于劇烈。本組23例患者因疼痛拒絕按摩,經過護士耐心解釋并手把手示范操作,均于術后4d開始面部按摩。5例患者病情較重,根據醫囑暫緩按摩。
二、理療的護理術后第3天,采用理療,功率250W,波長2~25m,預熱3Omin,垂直照射面神經區,距離30~40cm,溫熱感即可,次/d,每次40min。TDP能發出與人體發出的波峰相近的紅外線,使之發生諧振,能減輕局部神經疼痛,增加肌肉血流量,糖元含量,減少肌蛋白消耗,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肌痙攣,加速損傷神經的恢復。嚴格按治療要求調節燈距及照射時間,以照射部位感覺舒適為度,避免過近及照射時間過長,以免灼傷皮膚;避免距離過遠,不能發揮紅外線的溫熱效應,降低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