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的到來,寒冷的冬季即將向我們起來。眾所周知,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是非常怕冷的一種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對稱性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關節外的系統性損害,其關節的病理為滑膜炎,病變進一步發展可累及軟骨和骨質,即骨侵蝕時則可出現關節的畸形。臨床治療不僅在于迅速控制急性期癥狀,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保護關節的功能,同時預防復發,以減少反復發作而造成關節結構損害,繼而導致關節功能的喪失。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注重冬季的自我保健。
1、注意防寒保暖
冬季,人體最易感受陰寒之邪,從而誘發本病。寒冷在大多數情況下對類風關患者是一種非良性刺激,常可使穩定或緩解的病情復發加重。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得溫則行”,保暖有利于關節活動,可以減輕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等不適。同時受潮濕也易加重病情或誘發疾病。居處地勢低而潮濕者,平時應盡量保持屋內通風干燥,床宜高,有條件者可墊高地基鋪地板。床單被褥等勤曬洗。亦可常在屋內墻角灑石灰粉,以吸潮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避免風寒刺激,最好不穿濕衣、濕鞋、濕襪,有條件的患 者,房間最好選擇向陽,通風,干燥的房間;蓋的被褥保持輕暖干燥,有陽光時注意翻曬,床鋪的位置不要安放在通風口。此外,精神上的刺激也應該盡量避免。
2、適當選擇藥酒
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屬于寒濕阻絡型或痰瘀阻絡型的患者可適當選用藥酒內服,前者可內服散寒祛濕的藥酒,常用羌活、防風、紅花、五加皮、秦艽等浸制;后者可內服化痰活血的藥酒,常用當歸、川芎、僵蠶、青風藤、威靈仙等浸制。而對于正處于病情急性活動期的患者,關節有明顯紅、腫、熱、痛,甚至有發熱等全身 癥狀時,則不適合服用藥酒治療。
3、注意飲食,調攝心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不需 要特別忌口,相反,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處在較長時間的慢性消耗中。平時應當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的食欲。要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當然,關節紅腫期間須禁食辛辣、香燥、油煎之物,以防燥熱動火。并注意調節情緒,保持心情愉快、豁達。
4、因人而異選擇膏方進補
冬季最宜進補。類風關患者多為久病體虛之人,氣血虧虛,腎精不足。因此冬季可以從兩方面著手膏方進補:①進服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后處方的膏滋藥。這種膏滋藥針對性強,切合患者本人的病情和不同體質。只要辨證精確,用藥得當,就可收到補虛療疾的功效。②選擇適合自己的成品膏滋藥,如十全大補膏、龜鹿二仙膏等進補。但在選用時最好經過有專業知識的藥師或醫生的指導,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針對患者氣血陰陽偏衰的不同,分別選用各自相宜的成品膏方。
5、鍛煉掌握量和度
根據我們的體會,類風濕病患者應采取綜合治療的方法,尤其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必要的體質與關節功能鍛煉,要動靜結合,以動為主。主動鍛煉與被動鍛煉相結合,以主動鍛煉為主。切不可因關節疼痛而放棄功能鍛煉,并且這種鍛煉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于出現某種殘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患者,其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衣、食、住、行、個人衛生所必須的基本動作和技巧,是鍛煉康復的重點內容。
6、多做有氧運動,增強體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通過鍛煉可以幫助增強體質,當抵抗力增加了,抵御風、寒、濕、邪的能力也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通過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但運動時 要量力而行,不要太過勉強自己做超過自身極限的運動,這樣過度運動反而對身體有害,“尤其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建議學習太極拳、瑜伽以增強體質,運動 方式最好選擇游泳或者散步這一類型的有氧慢活動。”
溫馨提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堅持康復運動。主要是關節活動度的恢復訓練,以保持關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鍛煉關節前可以輔以加濕熱療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去腫和鎮痛的作用。方法可使用熱水袋、熱水浸泡及烤燈。熱水袋水溫不高于50℃,且不直接接觸皮膚;熱水浸泡水溫為45— 50℃,以水浸過手腕為好;如果選擇烤燈,皮膚與烤燈距離30—50cm。以上療法1次/日,每次運動前進行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