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功能不全是指排卵后卵泡形成的黃體,這一與生殖密切相關的暫時的內分泌腺體的功能不足。主要指其合成和分泌的孕激素等物質不足,而影響受精卵著床或未能支持早期胚胎的生長發育而導致早期流產。
黃體功能不全多見于初潮后或絕經期前后,生育期也可見。據國外學者的一項調查顯示,初潮后的第一年黃體期短的發生率占53%,以后逐漸降低,在生育期中黃體期短的發生率約為10%。據歐美報道,黃體功能不全在不孕癥中占3%—20%,習慣性流產占25%—60%。國內外均有報道子宮內膜異位癥者常伴有黃體功能不全;尚發現在藥物促使卵泡發育和誘發排卵時常有黃體功能不全。大多數學者認為,黃體功能不全并非一種持續存在的疾病,可發生于某些月經周期中,但在其他的月經周期中黃體功能正常。其臨床表現不明顯,除月經周期稍短外,常無其他表現。此外,在不孕和早期流產中若不做監測也難發現黃體功能不全,往往處于亞臨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