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是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大多表現為眼瞼下垂、復視、斜視等。該病在臨床很少見,發病率約6~0/0萬,近年來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此病進展很快,約有40%的患者在數月至兩年內轉化成全身型肌無力,易造成嚴重的肌肉無力、肌肉萎縮。若疾病發展至后期階段會導致癱瘓、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呼吸困難,甚至嚴重缺氧,危及生命。
因此,一定要及早治療,控制病情,一旦累及延髓肌、脊髓肌、軀干肌、呼吸肌等則無論中醫西醫都會很難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一大特色,重癥肌無力從辨證治療入手效果好。根據中醫理論,重癥肌無力主要與脾腎肝關系密切,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均可發為此病,尤其是脾胃,與四肢肌肉的營養和功能活動密切相關,多年來以健脾益氣、滋肝補腎、活血通絡為原則,形成了一個經驗方,根據病情隨癥加減,把辨病與辨證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效果確實令人滿意。
此病屬中醫瞼、視岐、痿癥范疇。本病病因特點是肺脾腎虛,致氣虛下陷,脾虛失運,腎虛失固,筋脈肌肉失養,臟腑功能失調,而肌肉痿軟無力。同時,由于肺脾腎虛,衛外失固,濕濁內生而致外感風邪,內傷痰濕,內外合攻,加重病情,故治療時當注重邪(外邪、濕痰)、正(肺脾腎),權衡標本。
重癥肌無力大多始于內傷虛損,出現因虛致風,復感外邪;或脾虛生痰濕,形成本虛標實之證,此時,當以祛邪為首務,兼扶正氣。如疏風解表與益氣癥見眼瞼下垂,勞累或午后加重,四肢無力,語言低怯,吞咽困難,易疲勞、納差,怕風,鼻塞流涕、咳嗽痰少色白,甚或低熱,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浮重按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