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腸綜合征一般發生于切除75%,或者剩余小腸不足一米者。是腸功能障礙衰竭的一種,最主要后果就是作為營養吸收的場所的小腸過少引發的營養障礙。一些病人需要靠長期的家庭式靜脈營養作為營養來源。由于腸缺血壞死切除小腸,也是原發病不得已而為之,治療同時,應特別注意腸外營養所致的并發癥,如刪除膿毒血癥、肝病、小腸細菌過度增殖等。
常見治療方式有非手術治療與外科治療兩種:
一、非手術治療
1.急性期
(1)維持機體的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及營養。
(2)防治感染選擇抗厭氧菌和需氧菌的抗生素。當病人持續發熱應及時行B超或CT檢查,以早期發現腹部膿腫并有效處理。
(3)控制腹瀉禁食及胃腸外營養可抑制胃腸道蠕動和分泌,延緩胃腸道的排空,減輕腹瀉的程度。腹瀉難以控制者,可應用生長抑素和合成類似物皮下注射。
2.適應期
殘存腸管開始出現代償變化,腹瀉次數趨于減少。在保證足夠營養攝入的前提下,逐步用腸腔內營養代替靜脈營養,以預防小腸黏膜刷狀緣的酶活性減低。應早日恢復經口進食。此期,還應注意補充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2、鈣、鎂、鐵、礦物質藥物制劑。
3.維持期
此期殘存小腸功能已得到最大代償,通常能耐受口服飲食,不需限制脂肪及將液體與固體分開,但仍有30%的患者在該期出現吸收不良現象,需定期測定血漿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濃度,并予補充調節治療。如經過非手術治療仍不能奏效的短腸綜合征,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二、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增加腸吸收面積或減慢腸運輸時間(延緩食糜排空)以增加小腸的吸收能力。
1.減慢腸運輸的有關手術方式
(1)小腸腸段倒置術將一段小腸倒置吻合使倒置的腸管呈逆蠕動,能減慢腸運輸和改變肌電活動,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2)結腸間置術利用結腸蠕動緩慢且腸段蠕動沖擊少見的特點,將結腸間置于空腸或回腸間,延長腸運輸時間。
(3)小腸瓣或括約肌再造術廣泛切除小腸同時又切除了回盲部的病人預后極差,本術式主要為此類病例所設計。
2.增加腸表面面積的手術方式
小腸縮窄延長術,將一段小腸,沿長軸切開一分為二,并注意將腸系膜血管分開,以保持各自的血供,分別縫合成為兩個細的腸管,其直徑為原腸管的一半長度。該手術方式適合腸段擴張的病人特別是患兒,但有潛在的并發癥如吻合處多發粘連及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