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營養不良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物理療法
假肥大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物理治療的目的在于改善肌肉組織的微循環,加強和鍛練肌肉,促進代償性肥大,轉化和改善攣縮的肌腱組織,下述方法可供選用
1、超短波療法
通常選擇下肢,將電極放在腰部及雙足底,無熱量及微熱量,10~15分鐘,每日1次,15~30次為1療程。
2、紅外線療法
可選擇局部肢體或各個肢體輪流進行,每次20~30分鐘,每日1次,15 ~30次為1療程。
3、電刺激療法
選用短脈沖的方形波電刺激或用感應電刺激。通常選擇股四頭肌、 臀大肌、三角肌、肱二頭肌等維持人體運動和生活功能的肌肉。每塊肌肉治療5~10分鐘,30次為1療程,可以延緩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功能。還可應用干擾電療法,使肌肉產生收縮性活動。
4、超聲波療法
對易發生攣縮的髂脛束、股二頭肌、腓腸肌進行超聲波療法時,宜采用移動法,劑量為0.6~1.5W/cm2,每次6~10分鐘,每日6~10分鐘,每日1次,10~30次為1療程。
5、石蠟療法
對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軟化攣縮組織均有一定幫助。采用蠟盤法、蠟袋法,每次30分鐘,每日1次,15~30次為1療程。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假肥大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治療中的地位存在爭論。有作者認為強烈的運動常使血清CK和肌紅蛋白升高,加劇了肌組織的壞變和功能障礙。更多的作者認為合理、有計劃的運動治療,有利于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實踐證明不限制運動的病人比過早限制運動的病人運動障礙出現晚。
1、主動運動
早期可進行步行速度訓練,蹲下起坐、上樓登梯、舉肩展臂等項目的運動訓練,每次30分鐘,1日內以2~3次為宜,每次運動以不感到過度疲勞為度。隨著運動功能障礙的加重,應選擇障礙程度較輕的肌肉鍛煉,對已有障礙的肌肉,在肌肉能力允許的范圍內運動,如不能作抗重力運動時應改作重力狀態水平滑動性的運動。
2、被動運動
疾病早期開始對肌肉的被動運動應結合按摩,這是防止關節攣縮的一項重要措施,并應教會病兒的家長掌握該項技術,并長期堅持進行。對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牽引尤為重要,每次被動牽伸的活動量、次數應逐漸增加。
支具輔助
支具輔助為假肥大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主要康復措施。
1、起立步行支具
可有不同的支具,其主要功能是調動殘留肌肉的肌力,彌補肌動力學上的不平衡,從而獲得有節奏的步行能力。其結構特點為在長下肢支具的膝關節前面安準確裝兩條彈簧,膝接頭使用能彎曲250的制動器,踝接頭使用保持足跖屈的制動器。左右垂直桿用堅固的鋼材制成。其原理為用彈簧來補充膝關節減弱的伸展肌力,并把膝關節保持于輕度彎屈位,把踝關節保持于輕度的?屈位,維持軀干的穩定性。使患者憑籍支具的支持獲得步行能力。
2、保持軀干位置的坐位支具
本病常合并有脊柱畸形,隨著步行能力的喪失,脊柱畸形亦愈嚴重,因此需要在早期采取措施,通常使用軀干支持器具使患者保持坐位,并維持腰椎處在伸展力。
3、支具的選擇、裝卸和訓練
支具選擇必須有利于病人的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的,否則將加重肌力的不平衡和畸形的發展。支具的裝卸一般經訓練后可自行完成,但軀干附屬裝置需他人幫助才能裝卸。支具訓練是一個重要問題,應堅持間歇、漸進、結合病情的原則。間歇多次避免疲勞,逐漸增加運動量和運動時間,使肌肉負荷恰當。并根據每個人病人自身特點定出計劃,一般以每日3小時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