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指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于4×10 9/L,為常見的血液病,可發于任何年齡。
該病起病多緩慢,癥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畏寒腰酸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若白細胞減少癥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酸痛等癥狀。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于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癥,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出現,嚴重者有吞咽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內死亡。粒細胞缺乏癥為白細胞減少癥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病機基本相同,可一并論述。
在中醫學中,白細胞減少癥無相同病名,據其癥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表現當歸屬于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范疇。
針灸治療
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有著不錯的療效。針灸療法在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原則指導下治療該證,選取膈俞、膏肓俞、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大椎、脾俞、腎俞、懸鐘。
方法
令患者取俯臥位于治療床上并將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腎俞穴上各放一約5毫米厚、直徑約4厘米中間用針刺有10余個針眼的鮮姜片,接著將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絨柱放于鮮姜片上,用線香于艾柱上端點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鮮姜片不動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溫熱感向局部肌肉內滲透、但不致灼痛、燙傷為度。達到預期效果后將鮮姜片拿掉令患者換取仰臥位,將一側下肢膝關節以下暴露,常規消毒后毫針直刺足三里1.5寸;血海、三陰交、懸鐘直刺1寸,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分鐘,留針30分鐘并隔10分鐘加強捻針一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術,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方中足三里為傳統的強壯要穴,能補氣生血;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有健脾強中,益肝滋腎的作用;血海、膈俞養血、活血、生血、補血,四穴合用共奏益氣養血之功。配以脾和腎的背俞穴能健脾溫中、滋補腎陰。懸鐘穴又名絕骨,是八會穴之髓會,據現代研究發現該穴與紅細胞的生成有關,是治療貧血必取要穴,是嗜酸性粒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性粒細胞有特異性;大椎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會穴,別名百勞;上杼穴,有益氣壯陽的作用,據報道針刺大椎除白細胞數量變化外并有明顯的左移現象,一葉核細胞比例增多,4~5葉核細胞比例減少,這一現象也可見于針刺足三里,如針刺其他穴位則無此現象出現;膏肓俞是補虛益損,調理肺氣的常用穴,三穴共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該法治療各種原因而致的白細胞減少癥具有安全性好、無任何副作用、操作簡單、便用推廣、成本低廉、可重復驗證的優點,在提升白細胞的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