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反復慢性炎性刺激后,食管原有鱗狀上皮可被化生的柱狀上皮增殖所取代,稱為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的最危險因素之一,其他并發癥有食管胃底靜脈出血、食管狹窄,或穿孔、呼吸道炎癥。部分病人可出現不明原因的夜間嗆咳、喘息等,臨床要與心絞痛相鑒別。
由于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壓力加大。消化系統疾病成為一大難題。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產生的泛酸、燒心、吞咽困難、胸骨后燒灼樣疼痛等癥狀,伴有食管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組織損害。好發部位在食管中、下段,常見于40歲~60歲的人,我國的發病率5.77。中醫稱為“胸痛”、“吐酸”、“噎嗝”。
胃食管反流病的七大誘發因素
飲食過飽
胃食管反流病的促成因素是食管下段括約肌不能有效關閉以阻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又因飲食過飽引起胃中壓力增加,胃排空延緩,胃氣上逆導致反流。因此本病多在進食后1小時左右發生。
過食辛辣酸甜食物
如高脂肪、巧克力等這些食物常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降低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張力,使其抗反流的防御機制下降。
體位因素
身體屈曲、彎腰、頭低位、仰臥等姿勢時,均可誘發或加重燒心。夜間燒心、胸痛的發作,常在睡眠后3小時左右,明顯與體位因素有關。
季節氣候因素
本病發作常與季節氣候有關,春夏、秋冬季節轉換時易引發舊疾。濕熱與受寒也是誘發本病的重要因素。
藥物刺激
如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可刺激胃酸,使食管括約肌壓力降低。
情志因素
情志不暢,憂郁惱怒,肝失疏泄,橫逆脾胃,氣機升降失調,胃氣上逆;或肝郁化火,火灼胃陰,胃失潤降,食管失于濡潤,損傷胃及食管黏膜可誘發本病。
長期便秘
胃食管反流病者往往胃腸動力下降,排空功能障礙,有內熱便秘者多,而用力排便,會使腹腔壓力增加,誘發胃氣上逆而反流。
以上文章就是有關這方面問題的介紹,相信讀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對您肯定也能有所幫助。在此,專家建議患者和家屬,病發原因還是要去醫院進行科學規范的檢查之后才能確定,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夠及時針對性的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給您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