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癥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六類方法。
①外用洗劑:
外用洗劑主要是應用有收斂作用的明礬、戊二醛等溶液浸泡數十分鐘,可在數天內有一定效果,但會出現手部的皮膚損傷,出現起皺、開裂等皮損現象,且療效不持久。
手汗癥治療
②口服用抗膽堿止汗劑:
全身用抗膽堿藥烏洛托品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感神經的活性,使出汗相對減少,但停藥即復發,且用藥期間常出現口干、心跳快等并發癥。
③口服用抗焦慮藥
原發性手汗癥的發作性出汗常由情緒活動誘發,特別是精神經緊張時尤然,而睡眠后出汗不會發作。為此,鎮靜抗焦慮藥可有一定治療效果。常用藥物有安定類鎮靜劑:安定片、舒樂安定片、咪唑安定片、思諾思片,抗焦慮藥阿米替林片、百憂解、戴立新等。但鎮靜抗焦慮藥常引起精神萎靡,怠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久服還出現藥物依賴性,因而較少用于手汗癥的治療。
④局部注射肉毒堿:
肉毒堿掌面皮膚注內注射可使注射部位1~3個月內停止或減少出汗。但此法疼痛嚴重,需多點注射,反復注射,易引起掌面感染等并發癥,且費用高昴,每手注射治療一次需近千元,且只能有效1~3個月。
⑤手術治療:
傳統開胸手術切斷胸交感鏈治療手汗癥始于1954年,由Kux首次開胸切除T2阻斷汗腺分泌獲得成功,但因開胸創傷巨大,推廣困難(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從背部中央切入,把兩側第二、第三交感神經節切除,此法手術時間、復原時間較長,風險大,術后有一約五~七公分的傷口)
自1992年電視胸腔鏡交感神經鏈切斷術(ETS,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用于治療手汗癥以來,目前該術式已成為外科治療手汗癥的“金標準”:切口在兩側腋下各1~3個小切口,每個約1~2公分,經該孔放入胸腔鏡,然后在電視監視下切斷支配汗腺分泌的胸交感神經,其手術時間、復原期較傳統開胸手術短,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但手術仍需采用全身麻醉,費用較高(萬元以上)。目前該手術在國內開展較多,技術也較成熟,各地有胸腔鏡的三級醫院基本上都能開展。
⑥微創介入治療----CT引導下經皮穿刺胸交感神經阻滯
該技術為嘉興市第一醫院09年研發的更微創的治療手汗癥的新方法,無需開刀,無需全身麻醉,在CT引導下從背后穿刺兩根細針至交感神經附近,注入2ml無水酒精即可將手汗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