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對兒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診治有一定水平,擅長嬰幼兒過敏性胃腸病,營養性疾病,兒童喂養,胃十二指腸疾病、急慢性腹瀉病、幽門螺桿菌感染、對再發性腹痛、再發性嘔吐、胰腺炎、排便異常以及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診治。
向 Ta 提問
1989年6月畢業于廣州醫學院醫療系,目前是廣東優生優育兒童營養與健康委員會主任委員。熱心社會公益工作,積極參與義診、兒科知識的講座,多方面為兒童服務。
展開-
發燒了要不要蓋被子
發燒通常指的是發熱。關于發熱時是否要蓋被子,需依據具體情形來判定,若發熱處于體溫上升期,則要蓋被子,若處于體溫下降期或高熱期,則不要蓋被子。 發熱即病理性的體溫升高,其引發原因既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也有可能是非感染性疾病。按照發熱的嚴重程度劃分,依據口腔溫度,低熱為37.3℃至38℃,中度發熱為38.1℃至39℃,高熱為39.1℃至41℃,體溫高于41℃則屬于超高熱。而根據發熱的臨床過程,可分為體溫上升期、高熱期以及體溫下降期。當發熱處于體溫上升期時,會出現皮膚蒼白、怕冷、打寒戰等情況,此時可以通過蓋被子來緩解,所以這時候是需要蓋被子的;而要是正處于高熱期或體溫下降期,體內溫度維持在較高狀態,甚至還會有出汗現象,這時就不要蓋被子。 總結:發熱時是否蓋被子要根據體溫所處階段來決定,體溫上升期可蓋被子緩解不適,高熱期和體溫下降期則不宜蓋被子。要準確判斷發熱階段,以便采取恰當的措施。
2025-04-28 15:02:13 -
人類的正常體溫
人類正常體溫因測量部位各異而有別,常見測量部位包括口腔、腋窩、直腸等,且測量時必須保證時間充足以避免誤差。 一、正常體溫范圍: 1.口腔溫度正常范圍是36.3-37.2℃。 2.腋窩溫度正常范圍是36-37℃。 3.直腸溫度正常范圍是36.5-37.7℃。 二、體溫波動情況: 1.一天中,人體正常體溫受外界因素影響會處于波動狀態,一般晨起時略低,午后略高。 2.在運動、進食后體溫會略高。 3.老年人因新陳代謝慢體溫相對略低。 4.女性在月經期、妊娠期間受激素水平變化影響,體溫也會略高,這些通常都屬于正常生理現象,但波動幅度不應超過1℃。 三、建議:如果體溫低于或高于正常體溫范圍,并且伴有乏力、心慌等其他身體不適癥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并明確診斷,以防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總之,要清楚了解人體正常體溫的相關知識,包括測量部位、正常范圍、波動因素等,當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時正確處理。
2025-04-28 15:02:13 -
渾身無力,感覺胸悶氣短
胸悶氣短可能是身體器官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疾病的最早癥狀之一,不同年齡群體的胸悶氣短病因不同,后果不同,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檢查,明確病因,以便及時治療。 胸悶氣短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輕者若無其事,重者則覺得難受,似乎被石頭壓住胸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并引起胸悶氣短。胸悶氣短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癥狀之一。不同年齡的人胸悶,其病因不一樣,治療不一樣,后果也不一樣。 兒童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縱隔腫瘤;青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自發性氣胸、縱隔腫瘤、風濕性心臟瓣膜??;老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肺氣腫、冠心病等。 對于胸悶必須引起重視,以免延誤必要的治療。你應該到醫院去進行胸部透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生化等檢查以及肺功能測定,以便臨床醫師進一步確診。 總之,如出現胸悶癥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以便及時治療。
2025-04-28 15:01:30 -
睡覺躺口水怎么回事
睡覺躺口水與口腔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睡姿不當、藥物副作用及其他因素有關,可就醫檢查治療,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避免過度疲勞和緊張,選擇合適睡姿等。 1.口腔問題 如果口腔存在炎癥、潰瘍或其他疾病,可能會導致口水分泌增多,睡覺時更容易流口水。 2.神經系統問題 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面癱、帕金森病等,可能會影響口腔肌肉的功能,導致睡覺時流口水。 3.睡姿不當 睡覺時頭部過低或仰臥,可能會導致口水流出。 4.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如鎮靜藥、抗抑郁藥等,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導致口水分泌增多。 5.其他因素 過度疲勞、緊張、興奮等情緒因素,以及口腔內有異物等,也可能導致睡覺時流口水。 如果睡覺躺口水的情況持續存在或伴有其他癥狀,如口腔異味、牙痛、面部肌肉無力等,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過度疲勞和緊張,選擇合適的睡姿等,也有助于減少睡覺時流口水的情況。
2025-04-28 15:01:30 -
發燒39度怎么辦
發燒39度時,可采取物理降溫、藥物治療、就醫診治、注意休息、飲食調理等措施,特殊人群需特別注意,平時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 1.物理降溫 用溫水擦拭身體,尤其是腋窩、肘窩、腹股溝等部位,也可使用退熱貼。 2.藥物治療 可口服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防止脫水。 3.就醫診治 如果體溫持續不降或出現其他不適癥狀,如咳嗽、咳痰、頭痛、嘔吐等,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4.注意休息 發燒時身體較為虛弱,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飲食調理 發燒時可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條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此外,對于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老人等,發燒時應更加注意,及時就醫,并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2025-04-28 15: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