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項符合自然規律以及科學原理的運動,因而它的很多要領都能夠結合科學的理念進行理解。今天我們就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對于太極拳中的平衡做一個簡單的了解,以便更好的結合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人體平衡的定義
人體或任何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運動,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也能處于靜止平衡狀態,這種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這也正符合動是絕對的,而靜是相對的。
人體重心
物體重心是指物體各部分重力合力和作用點。人體各肢體(頭,手臂,腿等)有各肢體重心,而整個人體的重心則稱為人體重心。人體重心位置,直立時一般是在臍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處。同一人的重心位置也在隨著血液循環,呼吸等變化,特別是隨著姿勢的變化而變化。人體的重心可在體內也可在外。這說明人體的重心不但有總重心,還有各肢體的局部重心,而是變化的,而且還可以體內或體外。當重心出于體外時,也是我們在太極拳推手運動中常應用的,對方重心出于體外是我們支用發打勁的基礎。
人體局部平衡
人體局部平衡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整個人體平衡是由各個局部平衡來實現的,人體以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杠桿平衡即肌肉拉力拉矩與重力矩的平衡。
人體整體平衡
為了使物體保持平衡,一定要使作用于物體的各外力相互平衡,一定要使作用于物體的各外力相互平衡,因具體條件不同,平衡狀態有下列三種情況,即隨遇平衡,穩定和不穩定平衡。
(1)隨遇平衡
不論物體處于什么位置都能保持平衡,其物點是物體重心作用線始終通過支點或支撐面。球的滾動屬于這種平衡。
(2)穩定平衡
物體從平衡位置位置稍一推動,重心位置就升高,但由于重力的影響,使 物體仍恢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這稱為穩定平衡。這種平衡典型是不倒翁。
(3)不穩定平衡
物體在平衡位置被稍一推動,重心位置就下降,由于重力的影響,物體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不穩定平衡都是在下支撐情況下出現的。
人體穩定的條件有以下幾個
(1)肌肉收縮力
這個條件是人體與物體保持穩定的根本區別。人體穩定平衡主要的是靠肌肉收縮力和肌肉的協調調節能力。這是內因,要有一定訓練。
(2)支撐面
支撐面是指支撐部分的表面面積和支撐部分之間的面積。單足站立時足與地接角面的面積為支撐面,故支撐面愈大愈穩定。
(3)穩定角
穩定角是指重力作用線與重心到支撐邊緣連線這間的夾角。人體支撐面有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因此穩定也有四個方向穩定角,穩定角愈大,則在該方向的穩定程度也愈大,若支撐面相同,重心高,穩定度也就小,重心低,穩定角大,穩定度也大,關于移民定性的大或小即穩定與不穩定在看則不能一概而論,身體穩定性大時,能完成大幅度的動作,但由于穩定性大做起協作就較為困難,在某些方面上穩定性小時,在該方向起動就快,要根據動作實際需要,采取調整身體重心位置,改變穩定或破壞穩定,調整穩定的條件或穩定的條件。
太極拳中的平衡是一種在靈活的變化中保持的平衡,因而對于練習者來說,不僅要重視身體穩定的練習,也要能夠使身體在靈活的變化中保持平衡。在太極拳盤架子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到不能一味的追求穩定性而忽略靈活的要求。
對于以上的幾點內容,練習者一定要能夠綜合的進行把握,才能達到太極拳的要求。很多時候,練習者往往只能做到靈活,而不能全面的保持平衡,這也就需要練習者結合以上的內容慢慢的進行摸索了。
對于平衡不平衡、穩定不穩定,需要練習者通過反復的練習去摸索其中的尺度。事實上,太極拳中的很多要領都具有這樣的特性,需要練習者通過不斷的實踐,結合自身的情況準確的進行掌握。學好太極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能夠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