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養生太極拳的學習,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因而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經驗加以理解。今天會講解的是養生太極拳切入點是手的論述,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結合太極拳進行學習。
一、手上
(一)手上功夫多,變化大
1.十指連心,心靈手巧,心愚手拙。
太極拳既然是 “心拳”、身心合一拳,就必須先重視練心,然后身心相合。就身心而言,則先從手練起。
2.十指有十宣穴
關注十宣穴利于手上的血脈貫通與流暢,十指端點骨點引領是某些動作的起始之竅。如大拇指引領,由主肺經.利于中官通達,土位牢固則萬物土中生,易于循經合脈。練左摟膝拗步,左手食指引領,右手中指引領:練勾手,關注大拇指與中指指端.練左手外旋,食指引領.練左手內旋.小指引領。
3.掌沿與中指根
練按式,關注掌沿向前;練捋式,關注掌沿向后;練擠式.關注食指外沿。練擁式,關注合谷。內氣由腳而腰向上升騰,使勁由背部勁源催發于手上,再由中指根向前通出。
4.手心
手心要有虛含小氣球意念,自始至終不可淡忘。手心本勞宮穴,如兩手心相照日久,則通百會,連會陰.達涌泉.感命門,應心胸。手心小氣球可小可大,可旋可轉,可跳可躍.隨動作需要而變化萬端。當手指呈勾手,或鷹嘴狀、或雞喙狀、或三角狀,小氣球與之應和。當手成拳時,或空心拳、半空心拳.或實心拳或寶瓶拳,手心小氣球依然存在著。
(二)內功內氣都依賴于手
內勁內力均是心、意、精、氣、神之化合,它隨形體開合而在體內渾然流行.并根據拳勢需要向外輸送.有時直接作用于手指而達對方.有時靈活地通過肩、肘、膝、腿至于對方。即便后一種形式.手也成為其后援。內氣是通過盤架訓練而逐步形成的內功本源。它布散全身,服從意的調遣,產生聚散、圓轉與升降變化。內氣的變化主導內勁的蓄積與輸送。這一切都不能繞過手的感應,如繞過則不成立。
(三)眼神與手密不可分
眼神與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只并不代表你就需要死板板的盯著手,這反而是錯誤的練習方式。正確的符合太極拳的要領的方式中,要讓眼神能夠自然而然的跟隨手的運動。
二、上手
功夫上手是指通過手上的訓練,達到一定功力,這種功力的檢驗辦法為
1.手一動,手臂有灌鉛般的沉重之感。
2.手心有麻脹與膨脹之感。
3.兩手心相對時,兩勞宮穴有呼應之感。
4.運拳時,手有離腕部之感。
5.手心有氣球之感。
如有上述五種感覺,則功夫初步已上手。
功夫初步上手還僅僅是入門的階段,之后仍然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學習,那么進一步的訓練功夫上手應該怎么辦呢?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功夫上收的鞏固練習方法吧。
(一)竹筒訓練法
1.心空,頭正,頸豎,肩沉,肘墜,腋虛.腰塌,舌輕抵,齒微叩,膝似曲非曲。
2.指端引領.手心向后緩慢前抬,似乎拉動一團混元氣柱。
3.兩手心相對約胸寬,似乎粘住碗口粗的虛擬竹筒。
4.竹筒如彈簧兩手隨開合對拉而擴縮。
5.兩手間明顯有沾連粘隨之感。
6.默念數數控制擴縮節律。
7.兩目微露,眼神之開合隨竹筒。
8.神在手之開合,意在后背之開合。
9.心意寂寥,不知天地。
10.五分鐘左右(約三百數)收功。
(二)排浪訓練法
1.預備與上同。
2.兩手心向外,臂彎如弧,舉與肩平,肘下墜。
3.意念中身前如長江之波濤洶涌,一浪接一浪,浪隨風而動。
4.兩手推浪.人體稍后靠,排浪手接浪,身體涌浪。
5.江浪節律自然,人體亦舒宜。
6.江浪之力抵達腳底,腳底之力經腰脊抵達手背,手指之力抵達浪波中。
7.周身在浪中似顫非顫。
8.數數排浪,五分鐘左右收功。
通過此二種訓練方法,內氣內力內勁皆貫于手上,待感覺明顯后,將其功旨遷移至套路訓練中,似乎一動手一舉足皆與大氣或波浪相接。
功夫上手,也只是養生太極拳學習的切入點而已,而想要整體的掌握太極拳,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方面的練習。單項練習法能夠降低我們學習的難度,但是也要注意太極拳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