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悟清,字風臣(1895—1984),趙堡鎮人。1938年避難西安,在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等地傳授和式太極拳。鄭先生60年如一日,鍥而不舍,對和式太極拳融會貫通,一生數挫名流,罕逢對手,與鄭伯英并稱“和式太極西北二杰”。對和式拳的繼承與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鄭悟清的傳人很多,鄭均、鄭瑞、孫蘭亭、紀昌秀、劉瑞、侯爾良、宋蘊華、李隨成等。
和慶喜其它主要傳人中,其子和學敏也遷居寶雞。其它弟子相繼外出避亂。郭云遠走山西,陳桂林遷入陜西,還有郝玉朝、劉世英等遠走他鄉。他們猶如火種一樣使和式太極拳燃遍西北,傳至全國,成為中國太極拳主流之一。
建國后,和式太極拳越來越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80年代起原《中華武術》主編周荔裳、國家武術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等多次考察調研和式太極拳。1993年和有祿、和定乾、和學儉會同各地傳人成立“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紀昌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極武術(國際)總會”并任會長。在海外積極推廣和式太極拳,成績斐然,被聘為香港武聯副主席。各個組織積極推廣傳播和式太極拳,為全民健身做出了卓越貢獻。近年來和式傳人在國內外各類武術比賽中成績驕人,紀昌秀之子張萬強更是兩獲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
2001年3月“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中,和式太極拳當代代表人物——和有祿應大會之邀進行名家演示,使和式太極拳在新世紀之初就受到武術界的關注。2001年由和有祿聽與和定乾會同各地和式傳人創編“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中華武術》(2001、7—8)刊出后,《少林與太極》等武術刊物積極轉載,在社會上傳播迅速。90年代以來各類介紹和式太極拳書籍逐步出版,2003年3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作為和式后人發行的第一部著作,完整全面地為我們展示了和式太極拳的神韻風采,同時公布了許多只在和式族內流傳的拳論、拳決,具有史料性、性、可讀性,價值很高。2003年5月,列入“中華武術展現工程”的和有祿《和式太極拳、刀、劍、棍、推手》系列教學VCD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發行。
2003年8月起焦作、博愛、鄭州、漯河、重慶、江蘇等地陸續成立和式太極拳研究會,11月,中國武術協會在全國太極拳高級輔導班中專門邀請和有祿主講傳統和式太極拳,這在國內尚屬首次。2004年初由和有祿、和定乾、賈澎發起并聯合全國部分武術研究機構建立“中國和式太極武術學會”,致力于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相結合,挖掘和式太極武術真諦,創編和式太極競賽套路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