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段的練習中,內氣已周游全身,氣機活躍,氣催血行,有病的人內氣就會沖擊病灶,(有病部位)起到治病的作用,無病的就強身健體,陰陽平衡,體內的細胞分子結構也將從無序排列轉向有序排列。打個比方:好比燒開水,當水燒到100度沸點時就產生了蒸氣,蒸氣就是動力,茶壺的蓋子給蒸氣頂開了,傳統套路練一趟拳15-20分鐘,就好比將水燒開了,身體內部氣化了,真氣在體內流動,氣到那里,血也就流到那里,氣血暢通、百病自消,這就是它簡單的治病機理的解釋。太極拳簡化以后練拳時間不足五分鐘,就好比水才燒到30度,就不燒了,離開了爐灶,水溫很快冷卻了,內氣還沒有發動,就不練了,運動量太小了,因此鍛煉身體效果就差,練太極拳就是"練時間",時間就是運動量,時間短了不行。
非得要練十五分鐘以上才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如果能練得慢一些,將傳統套路一趟拳的演練時間延長到二十分鐘到二十五分鐘,那就更好,防病治病的效果會更好。據有關醫學資料測定,只有在持續演練太極拳達25分鐘以上時,壓力才能使新鮮氣血注入骨腔,激活骨髓細胞向血液中輸入血紅蛋白,使人延緩衰老。
因此一套只打5分鐘左右的簡化太極拳是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但如果把簡化太極拳練完一遍以后不停頓,緊接著再重復練幾遍,一直練到十五分鐘以上,也就會有同樣效果,因為"時間"就是運動量、"嫌它冗長""重復"是錯誤的,所以說練太極拳的效果是與"時間長短"密切相關,是以"內氣是否發動、是否充盈、是否在體內流動",作為檢驗鍛煉效果的標準,鍛煉如果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顯著,那就事與愿違。
長時間演練的好處:
這就是我認為演練時間"長"的好處所在,也是太極拳不能簡化的第一點道理。再談談我對太極拳傳統套路中由于"繁"與"難"而成為某些疾病治療效果的認識。腦力勞動者由于腦力使用過度,長期集中在腦中某一個興奮點興奮,常易患頭痛、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蘇聯的醫學專家巴浦洛夫,對腦功能的"興奮"與"抑制"有過精辟的論述:"當大腦使用過度,持續長時間的興奮以后,必然會產生頭痛、失眠等現象,如果能改變一下活動內容,大腦就更換了興奮點。
由于新的興奮點的出現,原來的"興奮點"就會進入"抑制狀態"(大意如此),換句話說就是大腦得到休息了,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理論精華的總結,有一套完全不同于任何武術門派的理論與套路,從頭到腳、從內到外都有一套完整的、嚴格的、煩瑣的要求,而且是內外兼修,并要求在演練拳架時體現出其全部理論與內涵,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太極拳的"難"與"繁瑣要求",使學拳者在練習復雜動作時,專心致志、無暇再去想他原來的工作與學習課程,以及其他使他所煩心的事,因此太極拳的"難"與"繁瑣要求"就成為練拳者頭腦中的新的"興奮"內容,找到了一個新的興奮點,原來的"興奮點"就會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使大腦得到了休息,而且可以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
"興奮"與"抑制"取得了"平衡",這就是太極拳的"難"、"繁"、"復雜要求"的治病機理,因此學拳的人就不能"難"與"繁",應以"難"與"繁"為樂,因為這些繁瑣與復雜的要求、以及精辟的拳理,恰恰是它的精華部分,這是我認為太極拳傳統套路不能簡化的第二點道理,以及由于演練時的"繁與難"產生的良好醫療效果。